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认真对待创新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全面提升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加快培养引领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不但是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指引,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不仅适用于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更对社会各界、各行各业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实践。以“三严三实”的价值取向引领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是高校全面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三严三实”价值取向是引领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基本准绳”
坚持以“三严三实”价值取向为基本准绳,为高校在新常态下扎实谋划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工作提供了时代方向和基本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必须紧紧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重点,将“三严三实”价值取向内化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扎实谋划好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工作。
充分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谋划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真正做到“谋事要实”。高校应把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工作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作为学校树德育人工作和内涵式建设的重要任务,予以资源优先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精神培育工作相互融合的新模式;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改进创新实践管理体系,营造创新交流、创新社团建设等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严三实”价值取向是引领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重要基石”
充分认识“三严三实”价值取向是做好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立足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立足岗位、扎实工作、踏实创业的重要性,才能学会科学的创新创业方式方法,才能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理解创新创业精神的实质内涵,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创新精神培育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并使之能够脱颖而出的模式。“创业要实”要求破除形式主义、清谈浮夸等社会不良倾向,养成大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学习方法、工作方式;要求加强大学生岗位创业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用创业的心态走上工作岗位,认真踏实完成本职工作,真正提高就业竞争力;要通过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结合,满足大学生自我成长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需要,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严三实”价值取向是引领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隐性课程”
“三严三实”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塑造“三严三实”这种隐性文化环境影响,关键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自身的创新发展,应营造务实又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和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推进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育人机制。
应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还要提高自我修养,做到诚实守信、襟怀坦白,自觉抵制“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增强学生对“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应扎实做好服务育人工作,避免“假大空”,要真抓实干,特别是要注意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营造在校学生对学校、毕业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应充分重视管理育人工作,高校内部管理工作应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实践调研工作,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和内涵式建设的有效途径,增强高校自身和学生自我得到全面发展的满足感。
发挥好“三严三实”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学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青年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其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工作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抓好这一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养成十分必要。
在认识层面上,要将“三严三实”价值取向的丰富内涵内化于心。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落脚点是教育大学生如何谋划事业、如何进行创业、如何做人。高校创新精神培育工作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并自觉实践谋取公共利益最大化、维护社会公正公平、追求高尚人格等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
在实践层面上,要将“三严三实”价值取向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高校不仅要在教育层面上传授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观,还要在实践层面上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如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开展岗位体验类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与竞赛、开设创业类通识课程、开办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班、建立毕业跟踪评价机制等做法。
(作者唐闻捷、金彦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