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刊发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韩军的署名文章《守正创新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12月13日,《芜湖日报》全文刊发了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韩军的理论文章《守正创新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和范式,形成于中华民族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其鲜明的中国烙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呼应 。
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安徽作为中医药大省,“北华佗、南新安”享誉国内外。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抢抓省局共建机遇,深化中医药改革,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一是中医药国家政策持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施行;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同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等,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二是中医药独特优势更加彰显。中医药强调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论治思维,具有“治未病”、简单易行、经济方便、便于推广的鲜明特点,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十三五”末,安徽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2159个、床位6.3万张、总诊疗人次4359.7万人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三是中医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药具有“全产业链”特性,贯通一、二、三产业,从以中药材种植(养殖)为核心的农业、以中药产业为核心的工业到以医疗养生保健为核心的服务业,全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叠加至所在领域都有可能激活原有格局、产生新型业态,形成增量乘数效应。
四是中医药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据统计,截至“十三五”末,全省中医类医院人员达46389人,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1人、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2人、省国医名师20人、领军人才26人、省名中医146人、省基层名中医168人。建立国家、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69个,培养国家级中医药特色骨干人才194人。
二、乘势而上,勇毅前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健康中国”作出战略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要坚持人民至上,深入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中医药来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实践,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主动回应人民在新时代对中医药服务提出的新需求,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水平,推进中医药服务方式现代化,增加中医药服务供给,发挥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以更可及、更优质、更贴近人民生活的中医药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守护人民健康。
二要坚持自信自立,着力增强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信心与底气。中医药学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历经几千年的实践积累,形成独有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毫不动摇坚持“中医姓中”,走特色发展之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三要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进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强化中医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加快中医药传统古籍整理和学术传承。运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特色审评证据体系,加快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研发与转化。不断创新中西医结合工作机制和医疗模式,努力让中医药立得更牢、传得更开、发展得更精彩,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
四要坚持问题导向,努力破解制约安徽中医药振兴发展难题。 我们要聚焦中医药管理中的体制机制问题、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为构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高效能治理体系贡献“安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