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州(今蕲春县)人,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
立志从医。在那个时代,做一个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父亲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于嘉靖十年(1531)秀才。三次乡试未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23岁时继承父业,探究医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生。从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有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灾,水退以后,疫病流行,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闻名遐迩。
遍览群书。1551年,明宗室武昌楚王闻知李时珍医术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礼仪和医务。不久,便被举荐担任了太医院的医官。太医院是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院中拥有大量外界罕见的珍贵医书资料和药物标本。李时珍在这里大开眼界,一头扎进书堆,夜以继日地研读、摘抄和描绘药物图形,努力吸取着前人提供的医学精髓,参阅了书籍800多种。与此同时,他多次向院方提出编写新本草的建议。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遭到讥讽挖苦与打击中伤。李时珍很快便明白,这里绝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后,他毅然告病还乡。 34岁时,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
实地辨药。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比如,白花蛇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珍贵药品。但他从药贩子那儿买来的“白花蛇”,有时是另一种蛇冒充的,跟书上描述的大相径庭。真正的白花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不耻下问。李时珍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一次投宿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李时珍,他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
亲尝百草。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传说很是神奇,“笑采酿酒令人笑;舞采酿酒令人舞。”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曼陀罗花,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他亲自尝试,发现这种药并不是传说中的那样诡异,而是吃了以后会在人的引导下,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做割疮之类的外壳手术,先服此药,就不觉痛苦了。
悬壶济世。李时珍一路采药,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巨著终成。他61岁那年(1578年),历时27年编写的《本草纲目》,终于脱稿了。遗憾的是,李时珍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终身为之呕心沥血的这部巨著印行。1593年初秋,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告别人世时,《本草纲目》还在南京由书商胡承龙等人主持刻版,直到3年后才印出书籍。《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增药374种,并附有1100余幅药物形态图。药方11090张。对每种药物以“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等;“辩疑”、“正误”考订药物品种真伪和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修治”说明炮炙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用;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是中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而他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更是中医药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时珍很皮。李时珍在讲病理生理药理时也很诙谐。《本草纲目》里列出80余种妊娠禁忌,世人不了解李时珍的幽默,竟然信以为真,直到今天也还有人信,李时珍的“忽悠”持续五百年不衰,可以称得上幽默大师了。李时珍说孕妇吃兔肉,孩子缺唇;吃狗肉,孩子无声;吃驴肉,孩子难产(驴的怀胎期360天左右,比人类280天长);吃蟹,孩子横着走路;吃生姜,孩子多长手指;吃鳖(甲鱼),孩子脖子短;吃麻雀,孩子不知羞耻;吃泥鳅和黄鳝,会导致“滑胎”。本草纲目还记载一个怀孕良方,在上元节的时候偷来富家灯盏放在床下,就能让妇人怀孕。还记载一个化鱼骨良方,鱼骨哽喉,把渔网煮成汤汁或烧成灰喝了,就能让鱼骨掉下。这些理论喜感十足,摆明是开玩笑,若不是智力障碍又缺乏幽默感,谁会信以为真。但世上尽有智力障碍又缺乏幽默感的人,李时珍有知,也该苦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