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
一、少年立志,从医治病
传说孙思邈小的时候曾经得过一场病,为看病吃药,几乎倾家荡产。后来一个游方郎中给了一包药,煮了一碗药汤,这时邻家有个小孩也病了,小孩母亲来找医生,说孩子病得要死了。孙思邈就要母亲把一碗汤分给邻家半碗,一碗汤治好了两个孩子。于是孙思邈立志学医。他天资聪颖,7岁时就认识会写1000多字。后来到太白山学医,小有收获,也能开个门诊。有一年狂犬病流行,有人上门求医,他不会,没办法答复人家,出了医疗事故,治死了人。从此他到终南山锐意学习,终有成就。这个医疗事故是他晚年在书中写的,自我揭丑,警示后人。
二、悬丝诊脉,一举成名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大臣徐茂功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唐太宗派人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但是,在封建社会,受“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更是不能接近皇后的“凤体”。于是他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诊完了脉,孙思邈吩咐宫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唐太宗大喜,欲留孙思邈在朝执掌太医院,但他不愿在朝为官,立志行走四方为百姓治病,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听了,也就不好强求挽留。给了很多赏赐,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孙思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颂词。
三、 忘年之交 ,惺惺相惜
674年,药王孙思邈在诊所接待了一位中年人,他就是当时文坛“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卢照邻,字升之,时任四川新都县尉,他因事进京,朋友带他去找药王看病。卢照邻感到全身发痒,看了很多医生都未见效,求治于药王。孙思邈为他切脉,让卢照邻脱下衣服检查,告诉他:“你患有恶疾啊!”卢照邻忙问:“是啥病?”“就是疠风。”就是人们常说的麻风病,卢照邻顿时目瞪口呆,面无人色。因为他知这是一种不治之症。接着又问:“此病能治么?”孙思邈安慰他:“你放心,我一定想方设法为你治疗,你就在我这里住下吧。”就这样,卢照邻在药王家里住下了。
一日,两人聊天,卢照邻说:“我曾被人陷害,坐过牢,现在又患了恶疾。我的命运真像院中那棵病梨树。孙思邈摇头道:“你太悲观了。俗言云‘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我曾治过六百多麻风病人,其中十分之一痊愈。贞观年间,我带一位重病人进太白山,按时给他喂药,亲自给他料理生活,百日后他重新长出眉毛胡子。你的病虽重,但只要耐心地让我长期治疗,是会痊愈的。”孙思邈鼓励他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卢照邻认真听从孙思邈开导,安下心来接受他的精心治疗。卢照邻对孙思邈的医术、医德和博学十分钦佩,虔诚地拜孙思邈为师,此时卢照邻在当时的文坛上极富盛名。
正当卢照邻的病情初有起色,皇帝唐高宗要到甘泉避暑,命孙思邈同行,不得不中断治疗,卢照邻也回到四川新都。不久,孙思邈又告老还乡,从此两人天各一方,未再见面,仅有书信来往。 680年秋,卢照邻得到恩师孙思邈逝世的消息,精神上受到打击,病情很快恶化。在山脚下买了地,让人挖了一个墓穴,他平常就躺在墓中等死。再后来,他自沉于颍水,终年45岁。
四、百岁著书,流传千古
孙思邈积一生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成书约在652年。三十年后,又亲自重新修订,增加了新的心得体会。他的医学思想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 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收载医方6500多个,无论是经方、古方、俗说单方均系统整理,大多注以出处。重视妇幼保健,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丹,提倡吐故纳新,动静结合,并辅以食治、劳动,使养生学和老年病防治相结合。
五、大医精诚,昭示后人
孙思邈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精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认真负责,不论贵贱、贫富、长幼、美丑、远近、亲怨、愚智、华夷,一样看待;治疗中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劳;要讲究为医的体态仪表,思想纯净,目不旁视,端庄稳重,气度宽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看病时要安神定志,精心集中,不可浮躁。要遵守为医之法,全心赴救病人,不得炫耀技能,贬低他人,更不能凭借专长谋不义之财。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大医精诚,成为后世中医人共同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