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工之家

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 管理员  发布部门: 学生工作处  发布时间: 2017-05-23  点击数: 


吴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向上人生观的确立,社会责任感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都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别是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之中医药文化熏陶,不仅能引导他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清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道路,也对传承中医药文化、发展大健康产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道德至上,重义轻利。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道德,并始终贯穿重义轻利的思想。传统文化讲究“ 仁、义、礼、智、信”。“仁”指亲也,即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义”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即一切言行符合社会规范。“礼”指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君臣有义。“智”指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即明辨是非,择善而从。“信”指真心诚意、专一不移,即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专一不移。“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奠定了古人在个人与他人、社会、群体的关系上,坚持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在的关系上,把代表整体利益的,放在代表个人利益的之上,强调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主张“先义而后利者荣”。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渗透着为国家、为民族公利而自觉牺牲个人私利的强烈道德要求。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周易大传》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有主动性、能动性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之意。老子讲“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自强不息的英雄典范,像《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汉代民族英雄霍去病等……无数仁人志士的身体力行都体现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古代强调三才之道,即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各自按照自身的属性发展,但又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与人之道即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和统一。最终人与自然相生相长,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指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启迪我们,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人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中医药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医药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都深深地融合其中,中医药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传统的“医乃仁术”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医乃仁术”是中医生命伦理学的最高指导思想。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即认为“仁”为“医之本意”。明朝王绍隆《医灯续焰》卷二十《医范》引陆宣公之言云:“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究其根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思想的发展,因为古人将“人”定位于“仁”,认为“仁”为“人”之天理自性。由此出发,“医者仁心”并非外在的规定性,而是具有存在的本然性,从而使医术焕发出天道人性的“仁”之光辉。

“医乃仁术”要求我们中医院校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当前很多大学生实习或工作中缺少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仁心仁术的医德及稳定的心理素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因此,只有弘扬仁爱思想才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只有通过加强品德学识的修养来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工作,才能使亲人、百姓安乐幸福。“医乃仁术”思想有利于指导中医学子修身、正心和爱人,通过不断地增强爱心、完善人格,从而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传统的“自强不息”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即奋发图强,永不停息。张仲景“上工治未病”、孙思邈“大医医未病之病”的精神,他们尊前贤之启迪,从“精气神”当中不断激励自己,鼓励自己,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无数仁人志士都在自强不息精神的引领下终身奋斗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201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上说,“中医药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就是因为生命力强大,不因忽视和偏见而消亡。”充分说明传统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中医人的坚守、实干和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当前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对父母依赖性强,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问题和困难就情绪消沉、不知所措。因此自强不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有利于中医学子树立自信、自尊、自觉和自强意识。

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生态伦理意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更是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中医学认为,人是宇宙间的万物之一,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休戚相关。《黄帝内经》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并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意思是说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必须与自然之气,水谷之气相结合。告知我们人生存在大自然中,不仅要保持自身的规律,还要顺应宇宙的规律。人的生命与天地间之万物都是依照自然规律运行的。

天人合一”思想启迪中医学子要认识到人体的运动变化、生理状态、生长发育与天气气候的运动变化生长发育是一致的,要有敬畏、仁爱之心,用理智与仁爱之美德去保护自然,走上工作岗位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要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密切联系。

我校利用中医药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路径

作为一所普通中医药院校,我们一直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注重校园文化的渗透,并开展中医特色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突出学科教学渗透,拓展传统文化第二课堂。我校依据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遵循中医药学科的特征,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材选用上,都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医药名著、医古文等,日常教学活动强化中医经典诵读,注重针灸推拿功法练习,还开展中药方歌比赛、中药标本制作比赛、点穴位诊疗比赛、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等,让同学们在各种教学和比赛活动中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我们在校内开辟了药用植物园,为中医药实践教学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学校中医药博物馆由校史馆、中国医史馆、中药标本馆组成,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校史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史料等展示办学历程,彰显办学特色。中国医史馆通过医案古籍、名医介绍等展示中医药发展脉络、主要成就。中药标本馆设有我国常用中药材、安徽道地(地产)药材、皖南地区草本、中药饮片、浸制标本等展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传统中医药特色。我校在校园总体规划中,遵循“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精髓,体现阴阳五行等中医学术思想,注重吸纳现代文明元素,融入安徽地方特色。校内银杏路、丹桂路等路名、景观名都汲取了中医药文化元素;杏林广场树立的八尊名医名家、教育大家的铜像,图书馆前矗立的《中医魂》雕塑以及随处可见的中医药文化石、励志石,无不呈现出学校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优良的医德医风、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随处可以看见历代名老中医画像、中医药名篇、名著介绍;图书馆大幅瓷画《伤寒论序》《中医诊疗图》《中药炮制图》气势恢宏、栩栩如生。校园内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有利于培育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史重任。

打造品牌实践活动,助推中医药公共服务。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知识与文化科普讲座、健身方法演示、“道德讲堂”、中医经典诵读等文化品牌活动。学校积极动员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开展医疗服务、支教支医等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每年暑假,学校结合专业特色组建多支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义诊服务等活动,深受群众好评。为发挥附属中医医院重点专科和名老中医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学校组织学生跟随名老中医临床观摩学习,跟随医疗队走进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等,开展中医药志愿服务活动和科技普及工作。这些品牌实践活动,既增长了学子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大大提高了公众认识、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的水平,使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走近了公众,贴近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