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推荐:
文化撷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撷英

书信文化不只是情怀

 作者: 管理员  发布部门: 宣传部  发布时间: 2017-03-02  点击数: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书信朗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书信文化气息。

书信朗读节目的成功,除了在内容上先声夺人之外,其形式上的仪式感也非常重要。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写信是需要讲究格式的,怎么写抬头,怎么用敬语,如何使用书信语言,如何收尾落款,包括空格、空行、分段、日期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互联网给书信文化带来了洪水般的冲击。起初的电子邮件,整体上还是复制了传统书信的格式。但现在人们连电子邮件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私信等即时通信渠道,越来越言简意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传统书信往来最为频繁的时代。在八分钱或者两毛钱一张邮票的时代,每年邮政局收发的邮件数量惊人。在不断被公布出来的当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们书信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情感。比如黄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这样的段落:“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这样的句子,简直比情书还热烈。这些话,当面没法表达,在书信中却可以真情流露。读到这样的信,没法不被写信者打动。有些人的书信写得很短,比如冰心的一些信,常常只是寥寥数句。但即便如此,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传统的,不会因内容短而失去庄重。

书信文化还会卷土重来吗?这其实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切有关信息传输的载体,都在逐渐全面数字化。如果怀念过去的书信形式,最好的做法是重新拾起情怀——在写电子邮件或者使用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能够多一点郑重感,拒绝被新媒体时代轻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袭。

韩浩月(摘编自221日《齐鲁晚报》,原题为《不写信的时代,我们却被书信打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