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态
谈安徽芜湖中药业的发展
谈安徽芜湖中药业的发展
石开玉
(241002,安徽芜湖,安博官方网站思政部 )
摘要:解放前,芜湖有张恒春等四十多家中药行、店经营中药材,国药业同业公会是芜湖中药业商人的组织,统一管理全市中药行业事务。解放初的芜湖中药业,实行中药业联营——合营,日益走向繁荣。近年来,芜湖积极建设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即在芜湖开发区建立芜湖生物药业科技园,在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芜湖三山绿色食品工业区分别建立现代医药园,在芜湖、南陵、繁昌三县丘岗地区建立规模化中药饮片生产与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力争使芜湖真正成为我国现代化中医药基地之一。
关键词:芜湖;中药业;中药发展史。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号:2007sk358)
一、解放前芜湖中药业的兴起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入长江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以全国“四大米市”之一著称,是长江沿岸重要的商埠之一。安徽一些著名的中药材如南陵凤丹皮,宣城木瓜,岳西茯苓,徽州菊花,潜山厚朴,以及南陵、繁昌的明党参、桔梗、半夏等药材,大多经过芜湖集散,运往全国各地,有的还远销国外,使芜湖成为安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既带来了芜湖商业的兴旺发达,也促进了芜湖的经济繁荣。
解放前夕,芜湖共有大、小中药行、店43家,包括中药批发行2家,批零兼营店5家。规模较大的有张恒春老店及分店、同涵春、大昌、陶仁和、王天成、恒裕泰等。全市共有中药业人员270余人,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江苏省溧水和江宁县人[1] (47)。此外,在沿河路一带还有南北货栈多家,除经营南北货外,也购销部分中药材。
芜湖的中药店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者,当数张恒春老店。清嘉庆年间(1800),张氏先人在皖北凤阳创建了“张恒春药号”,后来当地瘟疫流行,他们为救助百姓广散药丸,虽然救人无数却耗尽了家产,几经辗转,张氏子孙在芜湖重建“张恒春药号”,他们以德修身,以善结缘,奉守“虔诚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祖训,苦心经营,药号规模不断扩大,到上世纪初,资本已达50万两白银。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张恒春进入鼎盛时期,其座落在芜湖十里长街上的店堂,尤具特色,石库大门,民族风格的宫亭门楼雕琢精细,醒目的“张恒春”三个大金字招牌,横在门楣之上。前堂店铺宽敞,左边是饮片专柜,右边是参燕艮耳丸散专柜,后面是加工场所和批发部及各类药材仓库。该店最盛时期雇有职工百余人,经营药材的收购、批发和饮片配方。炮制加工饮片和制备丸、散、膏、丹、胶等中成药200余种,包括名贵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六神丸等,畅销省内外。其营业额占全市中药店营业额的百分之五十左右。该店在经营中认真选料和依方炮制,制备成药,重视质量,药品疗效显著,深为广大群众信赖,影响日益增大,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汉口叶开泰并称中药界“三块半招牌”。[2](45)
芜湖国药业同业公会是芜湖中药业商人的组织,据《芜湖县志》记载,其前身叫药业公所(即三皇宫),于同治八年(1876年)由药局捐资创建;光绪三年(1876年)扩建成大殿,成为本埠药业商人会议之所。1906年由广肇公所、钱业公所、杂业公所、布业公所、药业公所等十三帮商董共同组成芜湖商务总会,从此,国药业同业公会即成为芜湖商务总会的基层组织之一。全市药店的店主或经理,都要参加这个组织,并由全体会员选举产生理事会,推选正、副理事长各一人,设文书一人,勤什一人(处理日常会务)。同业公会的性质和任务,主要是维护会员的利益,协助政府征集捐税,处理会员之间的纠纷等。同时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活动内容,如有的利用同业公会的场所与客商进行交易;有的利用同业公会沟通市场行情。另外,同业公会还负责统一管理全市中药价格和议订、调整中药批发零售价,督促同行业执行,同时处理医药事故纠纷。解放后的1956年,芜湖市国药总店成立,同业公会就此解散。
二、解放初芜湖中药业的调整
1949年4月芜湖解放,长期在政治、经济上深受压迫和剥削的芜湖中药业的广大店员药工,也翻身解放成为国家主人。在市总工会的组织领导下,同年秋天经过短期筹备,于同年12月1日,成立了芜湖商业系统第一个店员工会——芜湖国药业店员工会。工会成立后,领导职工积极投入“五反”运动,促进公私合营,为发展中药事业做出了贡献。1956年全市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药业店员工会亦随着国营公司划归市总工会商业工会统一领导。
解放初的芜湖中药业,在党的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扶持下,实行中药业联营——合营,日益走向繁荣,特别是大、中药店的业务经营发展迅速,营业额猛增。如:张恒春1953年全年营业额达40余万元;王太和药店除经营饮片配方外,也兼营批发业务,并能自制各种丸、散、膏、丹多种,雇有职工40余人,规模仅次于张恒春,成为芜湖第二家中药店,其经营业务也有很大发展。
1954年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后,政府对私营企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首先对中药批发商进行了改造。王太和、同涵春、慎昌等批发商先后改造。1955年春天除张恒春外,其余38家中、小药店,为了做好迎接公私合营的准备,经过协商进行联营,合并为六家中药店,分别是:健康药店,位于南正街;健群药店,位于北门;利民药店,位于上长街;保康药店,位于中山桥口;复康药店,位于中山路;健民药店,位于吉和街。
1955年12月,经过店主申请,张恒春药店首先被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合营时经过清产核算,该店有资金20余万元。1956年春天,全国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全市六家中药店,被陆续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同时,芜湖市国药业总店成立。[3](49)
三、新时期芜湖中药业的兴盛
进入21世纪,芜湖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掘芜湖中药业的传统产业潜力,在现代中药产业化体系的培育和做大上超前规划,优先投入。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市生物药业产业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规划、协调全市中药业发展。市政府制定鼓励中药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设立生物药业产业发展基金,从2001年起,市财政已连续3年,每年安排400万元,作为生物药业发展基金(直到2008年),专款专用。同时,规划建设了芜湖生物药业科技园,一批通过GMP的现代化中药企业在芜湖出现,规模也是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中药产业集群。此外,中药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今年,安徽省科技厅批准芜湖为省级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芜湖中药业的兴盛还得益于科技力量的支持。芜湖境内现有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安博官方网站等8所大专院校和20多所中专学校,具备一定的中药产品研发力量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是卫生部批准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建立了功能食品、食品添加剂、酶工程、发酵工程等12个专业学科研究室。安博官方网站建立的芜湖丫山药用植物园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校办药用植物园,占地500多亩,由该校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中国药材GAP研究促进会(香港)联合主办的《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杂志是国内宣传报道中药材GAP最新研究动态、技术与方法的主要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为推进芜湖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市有关部门还聘请清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皖南医学院等一批著名专家教授组成了“芜湖生物药业科技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与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中国药科大学就共同研究与开发天然药物,指导芜湖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等事宜,达成共识,已建有凤丹皮、葛根、桔梗、太子参、山茱萸、延胡索等一批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其中由安博官方网站承担和主持的国家科技部:安徽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丹皮、菊花、葛根等五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701A24-09)与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安徽地道药材牡丹皮GAP种植示范基地研究(安徽省科技厅皖科计字[2001]82号,编号为01803003)项目,于2004年9月28日通过安徽省科技厅验收和鉴定,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芜湖中药业的未来
目前,芜湖正在对全市的中医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重新整合,合理布局。总体布局分为“三园一基地”,即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芜湖生物药业科技园,在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芜湖三山绿色食品工业区分别建立各具特色的现代医药园,利用市属三县(芜湖、南陵、繁昌)农村丘岗地区坡旱地面积大、适宜中药材种植等特点,建立规模化中药饮片生产与中药材GAP种植基地。
其中,芜湖生物药业科技园是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中园,是芜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核心园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3.5亿元,芜湖杉杉生物、芜湖张恒春药业、芜湖博英制药、芜湖仁德堂制药、上海悦胜芜湖药业、芜湖绿宇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芜湖生物药业研发中心等20余家现代生物与中药业企业、研发机构已在区内兴建了GAP新厂区和实验室,初步形成了芜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域。主要功能集研发、生产、信息、交易于一体。到2010年,区内将建成国家级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芜湖国际医药与天然产品交易中心各一个;新建30条左右中西药品与保健品生产线;形成亚洲最大规模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分离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药包材生产基地。这些为芜湖真正成为我国现代化中医药基地之一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陶家声,芜湖中药业发展简史[J],基层中药杂志,1987年第1期。
[2]陶家声,芜湖中药业发展简史[J],基层中药杂志,1987年第3期。
[3]陶家声,芜湖中药业发展简史[J],基层中药杂志,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