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丽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摆在首要位置,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育相统一,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引领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引导青年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立善以德润身,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优良品格,焕发青年学生人格魅力,需要遵循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生成规律,聚焦于“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形成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良好局面。
引导青年自觉学习,深化理性认知,形成思想自觉。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广大青年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贵在知行统一,知是前提与基础,“知之愈深,行之愈笃”。青年学生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深刻领悟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其是什么,把握内涵;知其为什么,担当责任;知其怎么做,明确路径。梁漱溟先生提出三大关系理论,认为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三大根本关系,这三大关系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逻辑地一一呈现。目前,人们的物质世界应有尽有,但部分人心灵贫穷精神缺钙,造成精神懈怠价值迷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摄多元社会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资源,来源于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资源,来源于社会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融为一体,深刻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需要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激发青年情感共鸣,培养积极情感,达成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青年的精神追求,不仅需要深刻的理论认知,还需要强烈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青年学生从认知层面到行动层面的催化剂,是行为驱动的强大力量。青年学生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深入挖掘和学习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青年学生的“期待视野”潜在地支配着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态度及情感。当学习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受教育者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学习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受教育者就会产生抗拒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造成“视野变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当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应当努力使学校施教与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结合起来,不断把社会需要内化为自身需要,实现国家意志和学生意志的结合,契合青年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的生活状态,在网络空间中建立“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情景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线上线下班级同构、教师学生交流同行等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为线上线下活动,落小为讨论议题和生动视频,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唤起学生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充分发挥学生身边先进典范的榜样作用,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促使青年学生心甘情愿自觉接受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磨砺青年品德意志,培育坚定意志,强化自觉辨别。“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青年学生处在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并存,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价值观并存,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网络不断输出和宣扬“普世价值”等西方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渗透中扩大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影响力。网络上不良舆论利用少数人的腐败行为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力图使青年一代对共产党失去信任,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面对各种价值观的碰撞,面对不良舆论的蛊惑,青年学生要提高价值判断力,明辨是非,善于剖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善于同社会思潮交锋对话,超越西方价值观的话语霸权,用积极的道德情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言行,坚决抵御堕落腐化思想,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
树立青年科学信仰,激发内心认同,坚定道路自信。“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青年有信仰,国家才有希望。”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青年学生需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真懂真学真用,将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真正成为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忠实执行者、自觉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学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注重青年实践履行,锤炼优良品格,引领同向同行。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认知认同是基础,付诸行动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土壤就在于青年真实鲜活的日常生活,就在于青年为梦想而拼搏为生活而努力的奋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青年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积极开展“爱心支教”、“农村调研”、“志愿服务”、“保护母亲河”、“地球一小时——节约水电”、“关爱空巢老人”等主题实践活动,在青春榜样面对面、青春故事乐分享的活动中见贤思齐、向上向善。高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探索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认知和融入机制,当代青年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自身的生活实践中,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实践中感知、在行动中领悟,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思想的指引、精神的追求、价值的坐标、行动的指南。